零点看书

字:
关灯 护眼
零点看书 > 大明求生记 > 第四百零七章 风起云涌(六)

第四百零七章 风起云涌(六)

第四百零七章 风起云涌(六) (第1/2页)
  
  榆林“温暖家园”,难民人数已经过万,早就容不下了,榆林孟家湾火车站忙的不亦乐乎,一列火车开往河湾,另一列开往东胜新街站,这两列车上一共载有三千多人口,全都是拖家带口,每家每户都领到了一本户籍证书,只要到了地方,有专人会送往驻地,有房有田地。另一列开往新街的车上也是一样,不过是去工厂做工或是开店铺的,那边有焦煤厂,炼铁厂,炼油厂,畜牧场,养殖场等。到达后自有接待人员安其所。
  
  人口,人口还是人口,章子俊要发展,急需大量的人口,所以从一开始起,就准备好了面对陕西朝邑大地震后的“红利”,就是收容难民。
  
  经过二十年来,汇集到榆林的人口已达几十万,分布在整个榆林地区,现在要控制住东胜,就要大量人口垫补,将来东胜就是整个河套内的核心。
  
  在大量接收人口时,也接受许多“废户”,什么叫做“废户”,就是一家人好吃懒做,特别是男丁户主,拖着一群娃,女主一天忙到晚尽在房前屋后围着孩子们转了,而男主却喝的醉熏熏什么事不干,有事没事打老婆的,也不讲究卫生,在分配的房子里面搞成了垃圾场,从来不收拾。原本屋里配置的家具,床板,凳子什么的,全都烧火了,最后连门板也给烧火用了,吃饭就放在地上简单地铺一张油纸,把食物往地上抓着吃,吃完了又随地大小便,有些人把辖区内管事人员,刚发给的小羊羔抱回家就炖着吃了,发给的棉被转手卖了换酒喝等等。
  
  这些家庭最大的原因就是没有文化,都是文盲,往上数三代穷的叮当响,饥一顿饱一顿就是这样过日子的,分给其的田地也是撂荒着的,这些人不偷不抢,当然了小偷小摸是肯定的,被抓后对人还低眉顺眼,一副可怜相,说的话也听不明白,你能奈何,办事人员看着他们恨铁不成钢样子,还的重新解决这一家子的必要生活条件时,嘴上不说什么。可内心中的狂怒可想而知,所以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,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希望寄托在这些家庭孩子上,几百户人家的一个居住区中就有小学,规定凡是年满八岁,不管男娃女娃都要去上学,当然了上学是免费的,还要倒贴学习用具,书本,写字本就不用说了,毛笔砚墨不可少,当然了砚台就没那么讲究了,就是一张破瓦片,几年下来读了书的孩子就能很好地与人沟通交流,家访时孩子就成了办事人员跟家主的桥梁。
  
  王咏的弹劾最后被朱佑樘留中,近年来朱祐樘经常召内阁部院大臣于文华殿,或宝座后平台间咨访时事,有“慨然欲复”之志。史称“平台问事”,朱祐樘是一位急于求治的皇帝,依靠“清流”官吏,革除弊政,认为自己的付出应该得到回报。但事实上却与希望相去甚远。
  
  此时期的刘大夏接替马文升担任兵部尚书。要说这位刘大夏,也是跌宕起伏,刘家也算是官宦之家,往上扒三代,祖籍山东东平,十一世祖刘宝,宋高宗时任都统制,随岳飞平定杨么起义,岳飞被害后,刘宝弃官落户于华容。刘大夏父亲刘仁宅为永乐十八年(1420年)举人,官至广西按察副使。
  
  天顺三年(1459年),刘大夏中湖广乡试第一。天顺八年(1464年),考中进士,被选为庶吉士。成化元年(1465年),翰林院拟请留刘大夏供职,但他自己要求出任吏职,于是就任命他为兵部职方司主事,又调升兵部职方司郎中。
  
  刘大夏虽是文官却是个军事爱好者,还是个军迷,家中收集了不少的地图,兵器之类的东西,通晓兵事,说起来那是一套一套地,还很有画面感,做人圆滑,人际关系偏好,在天顺朝时期就得宪宗欢喜,在任期间所奏复的内容,大多符合宪宗的旨意,受到历任兵部尚书的倚重。
  
  正当意气风发之时,家中老夫过世,不得已服丧而去,直到弘治二年服丧期满,调升广东右布政使。后改为左布政使,调往浙江。直到弘治六年,黄河在张秋堤防决口,皇帝下诏博选才臣前往治理。吏部尚书王恕等推荐刘大夏,提升刘大夏为右副都御史前往。到职后,在黄陵冈疏通贾鲁河,又疏通孙家渡和四府营上游,以分水势。从胙城经过东明、长垣到徐州修筑长堤,共三百六十里长。水灾得到根治,此时刘大夏才真正进入到朱佑樘的眼中,赐玺书褒奖。召为左副都御史,任职户部左侍郎。
  
  
  
  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: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