零点看书

字:
关灯 护眼
零点看书 > 家兄朱由校 > 第五百四十章 担子渐重

第五百四十章 担子渐重

第五百四十章 担子渐重 (第2/2页)
  
  尽管这样的价格对于百姓而言,有些贵,但好在一份报纸可以带走多人阅览,因此在北直隶报纸售出的第一天就得到了三千六百多份的好成绩。
  
  有了这样的好成绩,朱由检也开始下令将《大明报》的发刊范围扩大,让各省争先效彷。
  
  得益于大明发达的业和印刷业,八月下旬,《大明报》就已经在两广等地出现,而位于广东省琼州府的崖州县内,一条梭黑的手臂也递过了铜钱,到手了一份《大明报》。
  
  拿着报纸,梭黑手臂的主人坐上了一辆四周人都在行注目礼的怪异自行车。
  
  四个轮子、四个脚踏,四个人,还能装载一定货物……
  
  在整个大明朝,能有这样配置的,也就只有作为太子的朱慈燃了。
  
  历经云南、广西、广东三省夏日的暴晒,此刻的朱慈燃梭黑的让人不敢相认,若是突然把他丢到朱由校面前,恐怕朱由校会大叫:“有刺客!”
  
  不过,皮肤虽然黑了,但朱慈燃的心情确实越来越好了。
  
  和在云南时,还能感受到朝廷政策的残酷所不同,当朱慈燃进入两广地界后,由于两广的耕地充足,导致当地几乎没有强制迁移的情况。
  
  所有的百姓人均十一二亩耕地,人人安居乐业,他们的生活比起四川、云南的百姓显得更好,因为除了猪牛羊肉外,他们的选择里还包括了便宜的海鲜。
  
  “这鲍鱼这么大,放在京城得十文一斤,在这琼州居然只要一文,朱公子,我们今天得多吃点才行!”
  
  比朱慈燃还要梭黑的刘顺提着一筐鲍鱼和一筐水果,露出了洁白的牙齿走向车子。
  
  只是当他走近时,却发现朱慈燃居然没有坐在前排,而是罕见的坐在了后排,并且手里拿着一份灰白的大纸。
  
  毕竟是锦衣卫,消息灵通,刘顺早就知道了朝廷在准备报纸的事情,但他还是第一次看到报纸的实体,因此不由问道:
  
  “这就是《大明报》吧,上面写了什么?”
  
  刘顺跟着朱慈燃坐在了后排,而两个梭黑而消瘦的锦衣卫则是对视一眼,无奈的上了前排的两个位置。
  
  “骑慢点。”
  
  朱慈燃看着报纸,招呼了一声后,自己也跟着踩踏了起来。
  
  刘顺把水果放在了两人中间,跟着踩踏起了车子,至于前面的锦衣卫则是不用多说。
  
  四人一车的场景再现,他们从崖州县城外的集镇,沿着海岸线向着东边骑去。
  
  近七个月的骑行,让朱慈燃和刘顺已经适应了骑行的乐趣和辛苦,当然和他们一样适应的,还有远远跟在他们身后,那一群干瘦、梭黑的锦衣卫与太监。
  
  朱慈燃看着手中的《大明报》,对于他来说,这和《邸报》没有什么区别,唯一的区别就是直白的白话文讲解了朝廷的政策,并且通篇用了大量的简体字。
  
  对于正面四大板块的政策,朱慈燃没有细看,因为他粗略一看,基本都是他在齐王府处理奏疏时大概看过的。
  
  也就是说,大明去年年末的政策,直到现在才执行,有的政策,距离奏疏上交已经过去了近一年。
  
  这样的办事效率在后世看来很慢,但在交通不发达的这个时代,已经很快了。
  
  朱慈燃将注意力放到了《大明报》的背面,而背面也张贴着广州各府、各县的募工需求和条件。
  
  他只是草草一看,看到的却是清一色的皇店和御马监工厂募工需求,少有民间商贾张贴求工。
  
  这并不奇怪,因为眼下是农闲时刻,许多民间商贾都早早招募了长工,自然不会在八月这种时候募工,只有在不断扩产的皇店需要不断募工。
  
  【昌江石碌铁矿募矿工六百人,卯出酉归,黑白两班,每日工钱三十二文,十日一结,要求十六至四十五岁,身高五尺以上,提供食宿三餐】
  
  【陵水惠民药房募药田学徒三十人,卯出酉归,每日工钱十一文,十日一结,要求……】
  
  【海南县海口码头募力工二百人,卯出酉归,每日工钱十六文,十日一结,要求……】
  
  【文昌县……】
  
  朱慈燃大致看了看募工条件和要求,其中“卯出酉归”和“十日一结”基本是常态,而据他所知,皇店给出的工钱,往往高于民间商贾一两文。
  
  也就是说,琼州府的正常情况是“卯出酉归”,“十日一结”,工钱在十文到三十文左右,视工作不同而工钱不同。
  
  对于十日一结和工钱,朱慈燃并没有什么可说的,只是卯出酉归让他略微皱眉。
  
  在“卯出酉归”的环境下,也就是说工人正常是卯时出工,酉时休息,合计工作五个时辰。
  
  工作五个时辰(十小时),这可比在田里种地要苦多了。
  
  当然,这也指的是现在,而不是过去。
  
  经历了这一路,朱慈燃也知道过去的大明百姓是怎么样生活的,而为什么他们如今又宁愿种地而不去打工了。
  
  过去的大明百姓,基本都是地主的佃户,少量自耕农,也仅仅只有六七亩地,养活一家人十分困难,只能去附近城镇做工。
  
  做工的时间基本没变,从宋代开始,短工们基本都是“卯出酉归”,拿的工钱也都差不多。
  
  一年下来,如果能找个包吃包住的,那也只能存下二三两银子。
  
  二三两银子,在万历三十年以前,购买力还是比较稳定和坚挺的,买上六七石粮食不成问题。
  
  省着点,算上家里的田地粮食,或者作为佃户,给地主家交了田租所剩的粮食一起,养活五口人还是不成问题的,偶尔碰碰荤腥也不是不可以,就是这种“偶尔”是以月来计算的。
  
  到了万历三十年以后,单纯打工就养不饱家里人了,吃肉更是这个阶段出生孩童只有在过年时才能达到的奢侈愿望。
  
  平日里,孩子和留在家里的母亲都得上山挖野菜,或者下河摸鱼,下田摸泥鳅,总之就算是七八岁的孩子,也得为了填饱肚子而献一份力。
  
  所有的所有,是从天启四年开始改变的。
  
  这一年朝廷开始分田,数量多达九千万亩的军屯田被分给了七千多万百姓。
  
  他们有的是地主的佃户,还有的是自耕农,但是这都不妨碍他们获得土地那一刻的高兴。
  
  一亩几分地看上去没有什么,但七千多万百姓,实际上是两千万、乃至一千多万户人。
  
  折算下来,每户家里多了四五亩土地,哪怕上交三成收成给御马监,他们依旧能获得六七百斤粮食,每个人平平多出了一百多斤口粮。
  
  这么一来,很多七八岁的孩童就很少被要求去主动干活了。
  
  到了天启六年,随着南方旧港、北方河套、漠东的收复,移民和分地所带来的浪潮让许多佃户彻底转化为了自耕农。
  
  到了这个时候,百姓们才勉强回到了万历三十年的水平,可以每隔一两个月沾沾荤腥。
  
  再往后,便是经历不断地迁移,各个地方人口走的走,留的留,分地的分地,百姓的生活进一步上升,直到眼下朱慈燃这一路所看到的人均五六亩,乃至十几亩的现象。
  
  吃肉虽然还困难,但除了山西外,其它地方的百姓每隔五六天还是能尝尝荤腥,发放耕地后的成效开始显现了。
  
  诸如四川、云贵、两广等地广人稀的地方,每天吃上一顿肉都不是难事,问题在于舍不舍得,以及吃多吃少罢了。
  
  拿眼下朱慈燃正在经历的广东来说,当地两千九百多万亩耕地,仅有三百二十万人生活,其中还有六十几万人生活在各地县城之中。
  
  两千九百多万亩耕地里,除去属于士绅豪强的九百多万亩耕地,剩下的两千万亩土地,基本上被二百五十几万人平分了
  
  单单这些土地,就让广东百姓达到了每个人都有七亩的程度,而士绅豪强的九百多万亩土地虽然存在他们手中,但他们也需要缴纳田赋,并且需要农民来帮忙耕种。
  
  虽然要上交三成田租,但到手有七成,等同于两广田地总产出的五千多万石粮食中,除去五百万石必须缴纳的田赋,以及五百多万石田租,剩下的四千万石都归二百五十几万百姓所有。
  
  哪怕加上城池之中的六十几万人,四千万石米麦给三百二十万人吃,却是怎么胡吃海喝也吃不完的,只能贩卖后买取饲料来养牲畜。
  
  朱由检十五年的努力,让天启元年还在闹饥荒的广东,成为了天启十六年每日能尝荤腥的富硕之地。
  
  朱慈燃一路听着这些事情过来,心里对自家叔父愈发钦佩,但心里也愈发不舍。
  
  古往今来,能如自家叔父这样,十五年时间让天下三分之一百姓吃上荤腥的名臣贤王基本不存在,哪怕是管仲萧何,也不过只能让百姓吃饱,而自家叔父,能让百姓吃肉。
  
  想到这里,朱慈燃将手中的报纸递给了在旁边狂炫水果的刘顺,带着一抹忧愁看向了远处的大海。
  
  “若是叔父走了,我能维持百姓们眼下的生活吗……”
  
  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: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